提高奶牛產奶量的三個方法
來源:中國養(yǎng)殖網 編輯:佚名 更新于:2016-5-9 閱讀:
優(yōu)質青貯飼料,是奶牛高產的基礎
在北方,玉米青貯是養(yǎng)殖奶牛的主要粗飼料,F在大多數奶牛養(yǎng)殖戶,都意識到了用全株玉米做青貯的重要性,但多數質量不佳,存在很多問題,比如鍘得太長,不均勻。王中華教授建議,在操作中,鍘段應以1厘米左右為宜。在鍘之前,有一道滾軋程序,將玉米粒軋碎,此外,全株玉米青貯的水分不宜過高,干物質應超過25%。
青貯窖的設計也不能因陋就簡。半地下室的青貯窖不方便的地方在于,易存水,易腐爛,取料不方便。但在地上建青貯窖,墻體應做成梯形,下寬上窄,墻體內可加鋼筋。再者,應注意青貯窖的大小、寬度。適當的寬度是,能保證每天的飼料能消費10到15厘米。
王教授說,要防范青貯飼料的二次發(fā)酵問題,關鍵在存貯、取用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
隱形乳房炎預防,要檢測體細胞
隱性乳房炎表面看不出癥狀,但卻可以明顯影響奶牛產奶量,體細胞數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奶牛有沒有患上隱性乳房炎。一毫升牛奶中,體細胞數量一旦超過20萬個,就說明奶牛乳房就有一定程度的感染。一些規(guī)模化奶牛場則對牛奶中的體細胞數放低了“門檻”每毫升50萬個以下。
國外的奶牛每頭每年產量能到10噸,而在國內,不少奶牛產量只在五六噸。王教授說,要在提高產量上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,只要能提高粗飼料質量,防好隱性乳房炎,每頭奶牛再多產一噸奶不成問題。
實現奶牛良種化,對奶牛業(yè)的長遠發(fā)展意義重大
奶牛品種改良,和提高繁殖率是兩回事。種的改良是個系統(tǒng)活兒,必須在奶牛群體實施長期、系統(tǒng)的科學選育技術,才能使奶牛群得到整體的遺傳改良。期間還要做好奶牛個體生產性能測定,定期良種登記,公牛的后裔測定等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