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牛主要經(jīng)濟來源不是大牛,而是新生犢牛,要注重飼養(yǎng)管理方法
來源:家鄉(xiāng)守村人 編輯:家鄉(xiāng)守村人 更新于:2021-3-1 閱讀:
對于小牛犢的喂養(yǎng),飼料不能更換的太突然,這樣會使他們不適應,一般更換飼料時要有4至5天的過渡期,而且更換比例不能超過10%;對于一周大的小牛犢,要教會他如何飲水,最開始的時候,給他喝添加牛奶的溫水,水溫在36℃至37℃,10至15天后,可逐步改善為不低于15℃的常溫水。在牛舍內(nèi)要設(shè)有小牛犢,隨時可以喝到的清水儲水池。
2.小牛犢的斷奶
犢牛的斷奶時期,要根據(jù)具體情況和飼料情況而定,不管哪種情況,都應該循序漸進。當小牛犢長到3至6個月大時,每天吃0.5至0.75千克的犢牛飼料,而且能夠有效反芻時,就可以對他斷奶了。如果小牛犢身體偏弱,可以適當延長哺乳期,斷奶不能太過于突然,要提前15天就逐漸增加飼料的喂養(yǎng)量,并逐漸將犢牛飼料轉(zhuǎn)換為混合飼料并加優(yōu)質(zhì)干草;逐漸的減少哺乳量和次數(shù),比如原來每天哺乳三次,改為哺乳兩次,再循序漸進的改為一次,然后每隔天一次。
斷奶期間,如果大牛小;ハ嗾賳荆斜匾獙⑿∨倥c大牛隔絕。準備1:1的摻水牛奶,這樣可以使它的飲水量增加,然后再逐漸減少摻奶量,直到小牛犢喝上常溫清水為止。
四、小牛犢的科學管理
1.做好小牛犢的稱重和編號以方便管理
所謂“好記性,不如爛筆頭”,為了對小牛犢系統(tǒng)科學管理,在小牛犢出生后初次哺乳前,和清晨喂養(yǎng)之前進行稱重。在第一次稱重時,就對小牛犢進行“打耳標”編號,而且在編號時應該一同記入小牛犢的親本信息,并進行存檔,以便于搜集品種繁育信息。
2.保證新生小牛犢的運動量
無論是人和動物,都需要足夠的運動量,通過運動可以促進小牛犢的血液循環(huán),改善心肺功能,還能增加腸胃運動,增加代謝能力,讓小牛犢生長更加健康。一般在出生后十天左右的時間,就可以進入運動場活動了。出生一個月以內(nèi)的小牛犢,每天需要在運動場運動半個小時左右,一個月以后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,每天進行兩次,每次運動1至1.5小時。新生小牛犢體弱,夏季讓小牛犢在運動場運動時,要避免暴曬。
4.做好小牛頓的防疫工作
所有的小牛犢在出生兩個月以內(nèi),都要接種“魏氏梭菌病”和“巴氏桿菌病”的疫苗;如果小牛犢將來是要作為種;蚧A(chǔ)母牛的話,在斷奶前的三周之內(nèi),還要進行“傳染性鼻氣管炎”疫苗接種。四個月大的時候進行第一次接種“口蹄疫”疫苗,20天后加強一次免疫,在此后每半年還要再接種一次。在2至4個月大的時候,要接種“偽狂犬病”疫苗。
5.育肥公牛犢當“去勢”
如果打算讓新出生的小牛犢育肥,那么在小牛犢4至8個月大的時候,需要進行去勢。方法有很多種,比如:手術(shù)法,去勢鉗夾法、結(jié)扎法、提睪去勢法、注射法等。目前養(yǎng)殖中,使用最多的就是去勢鉗夾法和結(jié)扎法這兩種。
上篇:
下篇: